
2001年,天津体育学院在全国体育院校中率先设立特殊教育专业,开启体育与特殊教育融合发展的探索之路。2017年教研室自独立设置以来,始终坚守“以体育人、残健融合”的初心使命,以党建为引领,在人才培养、学科建设、社会服务领域持续发力,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。
党建引领筑根基,凝聚团队发展合力
教研室党支部荣获天津市首批高校党建领航工程“样板党支部”称号,始终坚持“党建 + 业务”深度融合,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特教工作全过程。通过开展集体备课、跨学科研讨等常态化活动,推动党建与教学科研同频共振,形成团结协作、务实奋进的团队氛围。团队中先后涌现“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”,1名教师获教育部“特教园丁奖”,先进事迹被《人民日报》、新华网等中央媒体报道,以红色引领为特教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创新培养模式,输送高素质特教人才
教研室构建“体教结合、医教融合”的本科特色人才培养体系,依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立项建设的特殊教育实训中心,打造“课堂教学-模拟实训-临床实践”一体化教学平台,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无缝衔接。截至目前,累计培养特殊教育相关专业人才800 余人,毕业生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特教学校、康复机构等一线岗位,成长为行业骨干力量。其中,深圳市优秀教师李从军、广东省青年教师基本功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周沛、南粤优秀教师陈小雕、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“四个 100”先进典型“最美志愿者”赵智晖等优秀代表,充分彰显育人质量与行业认可度。教研成果先后荣获第七届天津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、2022年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。
攻坚学科建设,打造特色优势品牌
教研室在学科建设领域持续突破,先后获批天津市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”、天津市“应用型专业”建设项目、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、市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,牵头天津市特殊教育特色学科群建设,入选市级高校创新团队。近五年,团队聚焦特殊儿童身心康复关键问题,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项目20 余项。其中,“玫瑰特教 —— 关爱特殊儿童,赋能融合教育”项目创新构建“云陪伴平台 + 寓动于乐资源站”服务模式,在第三届全国残疾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中斩获一等奖,相关成果已在多所融合教育学校推广应用,为特殊儿童提供个性化适应体育与社交训练服务。此外,教研室教师作为教育部国家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,深度参与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制定、统编教材审查及国家特殊教育相关政策起草,彰显专业领域话语权。
践行社会责任,构建立体服务体系
教研室积极拓展社会服务维度,打造“赛事引领、公益支撑、普法护航”的服务格局。组建玫瑰特教志愿服务团队10余年来,4000余人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;连续多年联合公益组织举办“星耀体院”融合运动会,设计跳绳、飞盘掷准等特色项目,助力特殊儿童在运动中收获快乐与自信,获赠“奉献爱心,传递希望”锦旗;发起“金盲杖”视障准大学生暑期夏令营,累计服务全国11 所盲校的百余名学生,提升视障青年独立生活能力。在专业服务层面,团队成员参与制定《孤残儿童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(2019)》并担任培训讲师,主持天津市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特殊教育学科面试题库建设,推动天津成为全国首个可申请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的城市,以专业力量为特殊群体提供坚实保障。
二十余载耕耘,天津体育学院特殊教育教研室以专业坚守诠释教育初心,以创新实践书写责任担当。未来,团队将继续深化体育与特殊教育的融合创新,为推动残健融合、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